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5-02 01:09:5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0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潭政办发〔2010〕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湘潭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湘潭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交易和管理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和省建设厅、发改委、物价局、监察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国税局、地税局《湖南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湘建房〔2008〕460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第三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从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供应、使用、交易和监督管理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指导县(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实行单位责任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大中型企业为经济适用住房责任单位。
市发展和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房产、价格、财政、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职责,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镇家庭住房状况、人口和收入水平、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编制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建设条件等情况,拟定年度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到责任单位。
第七条 经济适用住房应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范操作、动态管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施。

第二章 优惠政策
第八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改变土地用途,变相进行商品房开发。
第九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应严格执行国家、省规定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第十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符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经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认定准入资格后可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并可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
责任单位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银发〔2008〕13号)的有关规定,向商业银行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应严格节约用地,可与商品住宅适度配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需求。
第十二条 责任单位应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的需求量和用地条件,申请年度建设计划。对没有取得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的,市直各部门不得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办理手续。
第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坚持标准适度、功能齐全、便利节能、经济适用、省地环保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住房建设的技术规范和强制性标准,采取竞标方式优选规划设计方案。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设水平。
第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和建设规范要求,并对其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
第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完工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等手续。分期建设的,可分期验收,未按规定进行验收备案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交付使用,房屋登记机构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
第十七条 各责任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各项手续。职能部门应当实行“绿色通道”,且不得超过本办法规定收取费用。
第十八条 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可实行物业管理,也可以在社区居委会等机构指导下,由居民自我进行小区物业管理。

第四章 价格管理
第十九条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省的相关价格管理规定执行,其销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第二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基准价及浮动幅度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利润和我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和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未确定销售基准价格及其浮动幅度的经济适用住房,不得预(销)售。
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应当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责任单位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按照不高于3%的比例核定;市、区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应以成本价格销售,不得有利润。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的基准价格由责任单位测算,报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由其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核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执行。
责任单位承诺价格高于政府指导价的,按政府指导价执行;责任单位承诺价格低于政府指导价的,按责任单位承诺价格执行。
第二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成本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销售基准价格由核定的开发成本、利润和税金组成。
第二十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必须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实行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三条 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成本监审和价格审批,全面掌握经济适用住房收费和价格变动情况,确保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合理。

第五章 准入和退出管理
第二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严格执行准入和退出制度,实行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
第二十五条 拥有我市城市常住户口并在本市居住或工作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无房户(申请人和家庭直系亲属没有独立产权住房)或家庭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
2.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家庭资产净值符合市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线标准,即低于我市城市居民上年度末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
3.未享受过湘建房〔2008〕460号第三十条所规定的购房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 实行两级审核和公示准入制度。审核公示程序,由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根据湘建房〔2008〕460号文件的有关具体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对经两级审核和公示后无投诉或经调查投诉不实的,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认定为准入家庭。
第二十七条 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认定的准入时间,即为准入家庭轮候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起始时间。
对于收入水平、申请顺序等条件相当的,责任单位可以通过公开摇号的配售方式确定购房先后顺序。
准入家庭拒绝选房或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购房合同的,视同放弃本次购房资格,必须重新办理准入手续,重新轮候。
第二十八条 责任单位必须建立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家庭的相关情况档案,对轮候中的准入家庭的收入、住房状况、资产等情况是否改变进行核查监督,发现有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取消其购房资格。
准入家庭在轮候期间,家庭收入、住房状况、资产等情况发生好转,不属于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的,应当如实报告责任单位并及时退出。
第二十九条 对全市经济适用住房进行适当调配,大中型企业等定向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凡多余、空置的,由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按照就近安置、方便群众的原则,推荐销售给市城区的准入家庭。
对于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和特殊困难家庭,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可进行适当调配。

第六章 交易管理
第三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必须公开销售,内容包括建设单位、房源位置、房屋数量、套型建筑面积、房屋销售基准价等。
第三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竣工后,要办理与公示名单一致的房屋和土地权属登记,不得随意变更产权人姓名。
市房产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必须核对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凭证,在权属证书中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行政划拨土地、建筑面积等内容。
第三十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也不得私自转让。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的,应按转让当年标准补缴土地出让金和工程报建费等有关费用;购房人也可以按照申请全产权当年标准补缴土地出让金和工程报建费等有关费用,取得完全产权,办理出让的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性质的房屋所有权证。
第三十三条 责任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有效合同,明确相关责任。
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按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回购。政府回购的原经济适用住房,仍应用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未满5年、因特殊原因购房人主动要求责任单位回购的,由责任单位根据合同约定,考虑折旧和价格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第三十四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的,因离婚、继承等原因需要转移房屋产权的,拟接受住房的家庭应当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购买条件,经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审批认定、房产部门核准,方可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变更登记后,原经济适用住房性质不变,其可上市时间从重新取得房屋所有权之日计算。
因仲裁、判决、调解等致使转让房屋所有权的,有关单位只能处置购房款,其经济适用住房性质不变。
第三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之前,只能自住不得出租、出借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

第七章 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后续管理,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经济适用住房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居住人员、房屋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有违规行为应及时纠正,并依法上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供应、交易和使用监督管理中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发现有违反国家、省及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及时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八条 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资产或住房情况,骗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取消其资格,责令退还所购经济适用住房,依法注销其房屋产权登记,拒不退还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申请、审核、建设、销售、监督、管理等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朝阳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


朝政发〔2004〕11号
关于印发《朝阳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朝阳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业经2004年2月2日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


朝阳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四月十二日


朝阳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2004年2月2日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提高市政府各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和行政效能,根据 《国务院工作规则》、《省政府工作规则》有关规定和市政府工作需要,制定本规则。

二、市政府组成人员在行政工作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行使职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理政,从严治政,全力勤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着力把政府建设成为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实干型政府。

三、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保证政令畅通。

第二章 市政府组成人员的职责

四、市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秘书长、依法经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市政府所属委、办、局主任、局长。

五、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参加市政府组成人员的会议和活动。

六、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和各委、办、局主任、局长的职责如下:

(一)市长

1、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全面工作。

2、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政府其他例会,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重要问题作出决定,进行部署。

3、签署市政府发布的决定和规范性文件。

4、签署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签署向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和报告。

5、对市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提出意见、建议。签署市政府管理权限之内的人员任免文件。

(二)副市长

1、按分工独立负责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2、对分管工作做出决定并指导、督促有关部门执行。

3、落实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等政府例会决定的事项。

4、及时向市长报告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5、对分管部门领导的任免提出意见、建议。

市长外出期间,由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简称常务副市长,下同)主持市政府工作。

市长助理受市长委托,负责某方面的专项工作,或完成市长、副市长交办的工作任务。

(三)秘书长

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政府的日常工作。办理市长、副市长交办的具体事项。

副秘书长在分管副市长和秘书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分管范围内的市政府日常工作。办理市长、副市长、秘书长交办的具体事项。

(四)市政府所属委、办、局主任、局长

1、对市长和副市长负责。

2、全面、独立负责本部门的工作,在职权范围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实施市政府作出的有关决定和指示。

3、定期向市政府分管市长汇报本部门工作,及时报告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对需由市政府决策的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意见或建议。

4、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5、办理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交办和副秘书长协调的其他事项。

市审计局在市长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和个人的干涉。

不是政府组成人员的市政府其他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列入政府组成人员的委、办、局主任、局长职责。
第三章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七、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九、各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须经集体讨论和专家或权威机构评估论证;涉及相关部门的,要充分沟通协商;涉及基层或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或公示等形式事先征求基层组织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十、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特别重大事项在决策方案形成后,要按法定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十一、市政府召开的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专业会议讨论规范性文件,研究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可视情况邀请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列席。
第四 章会议制度

十二、市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制度。

十三、市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和列入市政府组成人员的委、办、局主任、局长组成,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参加;根据需要,可安排不是市政府组成人员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年召开一至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市委的重要指示。

(二)决定和部署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三)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十四、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参加,根据需要可安排其他人员列席。

会议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一般于每月初和中旬分别召开一次,每次会议期限视会议讨论的内容确定,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讨论通过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议案。

(三)讨论通过由市政府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四)讨论决定以市政府名义表彰奖励的事项。

(五)讨论决定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请示市政府的重要事项。

(六)分析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决策。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七)通报和讨论其他重要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必须有组成人员半数以上出席方能召开。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因故不能出席会议,须向市长或主持会议的常务副市长请假;列席常务会议的县(市)区和部门的主要领导除出席上级会议、出访、在外省市出差及健康原因外必须到会,不能到会的,须向秘书长请假,并安排好代为列席的领导。

十五、市政府常务会议的议题,由市政府办公室向各位副市长征集,秘书长审核,常务副市长审定。提交常务会议讨论的应属全局性问题和对全局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专项问题。凡分管副市长职权范围内能够研究解决或通过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需要部门间沟通协调而未沟通协调的问题、会前未征得主持人同意而临时动议的问题,不应提交常务会议讨论;凡提交常务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主管部门应提出两个以上解决方案,并征得分管副市长同意。常务会汇报材料须经市政府办公室审核。讨论通过的文件需下发的,须经市政府办公室再审核,其中属于规范性文件,须经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

常务会议需要汇报的,须由部门主要领导汇报。汇报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般不超过15分钟,文字量一般在2000字以内。

市政府常务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讨论时,分管副市长应首先发表意见,其他会议组成人员如无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只作表态性发言,由主持会议的市长或常务副市长作出最终决定。

十六、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召集并主持,主要任务是研究、处理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专项问题。

副市长召开办公会议,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时,会前应主动做好沟通工作并形成一致意见,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要向常务副市长或市长汇报请示,重要的应提请常务副市长或市长召集并主持。

市长办公会议与会人员由召集会议的市长、副市长确定。

十七、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均须作会议记录并存档,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须整理会议纪要。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由秘书长审核,常务副市长签发,必要时由常务副市长提请市长审签。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主持会议的市长、副市长签发。副市长召开的办公会议,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市长或市长签发。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如作新闻报道,须经秘书长同意,重大问题的报道须请示市长、常务副市长。

十八、严格控制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并实行计划管理。

市政府各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含电视电话会议,下同),要在月初将会议安排意见(含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会期、人数、所需经费及来源等)报送市政府办公室。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召开的(紧急情况除外),应提前一周将安排意见报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要按有关程序报审。

十九、 市政府各部门要精简会议,能不开会的应采取其它方式进行工作指导;能合并召开的要合并召开。各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应请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同志出席。确需县(市)区政府副职领导出席时,由分管副市长提出意见,报请常务副市长审批,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须市长审批。

二十、市政府及各部门召开会议必须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要压缩会议时间,控制会议规模,节省经费支出。
第五章 公文审批制度

二十一、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的有关规定。对不符合格式要求、违反行文规则和不按规定程序报送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退回原报文单位。

二十二、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须先经市政府办公室登记后按照规定程序和领导分工呈送,无特殊情况不得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

二十三、市政府领导同志一般应在呈送公文的当天批阅。审批公文应提出明确的批示意见。对于一般报告性公文,圈阅表示已阅知。对于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公文,明确批示同意、不同意或其他具体意见。重要事项的请示,须报送常务副市长、市长审批。重大问题须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二十四、市政府发布的决定、通告和规范性文件,向省政府报送的请示、报告,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市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人员任免文件,由市长签发。

二十五、以市政府名义下发文件,经市长助理、分管副市长审核后,由市长签发或市长授权常务副市长签发。

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经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由常务副市长签发;属市政府办公室职权范围内的发文由办公室主任签发。

二十六、以市政府名义发送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函件,一般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应先经其他副市长审核;重要函件,由常务副市长或市长签发。

二十七、市政府及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的下行文件除确需保密的外,可以在《朝阳政报》公布,须向社会公布的经秘书长或有关副秘书长同意,可以在新闻媒体发布。

二十八、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行政职责,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确有必要联合发文的,应明确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

二十九、联合行文部门如有分歧意见时,主办部门要主动与协办部门协商,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经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主办部门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市政府,由分管副市长负责进行协调或裁定。
第六章 政务公开制度

三十、市政府行使的各项职能、所做出的各项决策除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之外,全部向社会公开。

三十一、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市政府作出的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决定;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结时限、收费标准、廉政规定、责任追究和投诉举报渠道。

三十二、政务公开的形式可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张贴通告、设置公示板、流程表,印发办事指南,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实施,逐步实现电脑触摸屏、声讯电话、电子网络等现代化公开手段。

三十三、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凡经批准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全部进中心,实行集中审批、“一站式”服务和统一收费,实现行政审批公开、公平、公正、便捷、高效。


第七章 政务督查制度

三十四、市政府系统要自上而下建立和完善督促检查制度,确保政令畅通。 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的指示,行使市政府的督查职能。重点督查:

(一)《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督查结果分别于年中和年终向市政府常务会议报告。

(二)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决定事项落实情况, 督查结果要及时报送有关领导。

(三)国务院、省、市政府下发的重要文件、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结果,提出工作建议。

(四)市政府领导交办的专项查办工作。

三十五、市政府领导同志要支持督查部门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督查部门的作用;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处理;对切实可行的督查建议要有明确批示。

第八章 行政监督制度

三十六、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廉政建设。

三十七、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报告工作、接受质询;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对重要事项主动协商,听取意见和建议。

三十八、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查处或整改。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及时发布政务信息,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三十九、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行政系统内部要不断强化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发现问题要认真查处并向市政府报告。

四十、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在行政工作中违反法律及行政法规等具体行政行为。下级政府有权对市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四十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信访工作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长、副市长及政府组成人员都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和市民投诉,亲自研究处理重要的信访案件。

第九章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十二、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将行政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市政府。

四十三、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按阶段向市政府报告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及时报告涉及全局的工作方针、政策和市政府会议、文件要求报告的事项。

四十四、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事故、疫情、灾情、案件等,发生地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于事发后2小时之内将情况报告市政府值班室,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市政府值班室接到报告后,要按程序迅速报市政府有关领导和省政府,并按要求续报有关情况。

第十章 内、外事活动制度

四十五、市政府领导在市内开展调查、考察,要轻车简从。各县(市)区不搞迎送。

市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下基层工作,按此原则执行。

四十六、为保证市政府领导同志集中精力研究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除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的活动外,市政府领导同志一般不出席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召开的会议及其所安排的接见、照相、颁奖等活动;不参加题词、剪彩、奠基、庆典等礼仪性活动。

各县(市)区、各部门一般不要邀请市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事务性活动,确有必要,应事先与市政府办公室联系。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及有关规定,提出意见报批。

四十七、市政府领导同志内事活动的宣传报道要从严掌握。市政府组织或经市政府批准的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和活动,要按经审定的方案进行新闻报道。市政府领导同志召集的各种会议 ,需要作新闻报道的,由市政府办公室安排。

四十八、上级领导机关及部门领导同志到朝阳调研、考察、检查工作,市政府及各部门负责同志根据需要参加接待活动。

四十九、市长、副市长出访,由市外事部门提出意见,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的正职出访,须报市政府,经分管副市长和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市长审核后,报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批准。上述部门的副职出访,须经市外事部门审查,分管副市长审核后,由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市长批准。

五十、市长、副市长会见来访的外宾、港澳台人员及华侨,由秘书长协调安排,市外事部门负责接待工作。经各部门联系来访的外宾、港澳台人员及华侨,需市长、副市长会见的,须分别经市外事部门、台办、侨办对有关情况进行审核并报批后,由秘书长协调安排。

第十一章 出差、出访等请示、报告制度

五十一、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出国、离开本市去外地开会或参加活动,应向市政府值班室通报行止。出差、出访前,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向市长请示,副秘书长向分管副市长请示。

五十二、市政府各部门正职到市外执行公务,须由本人在事前向分管副市长请示,出境考察、访问,须向市长请示,经同意后,由其部门办公室将外出的时间、地点和代为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的负责同志名单及时报市政府值班室。

五十三、市政府办公室要随时掌握市政府领导行踪及联络办法;及时掌握市政府各部门正职离市情况,并向市长、有关副市长报告。

第十二 章学习制度

五十四、市政府领导同志要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要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除自学外,通过集中学习、举办讲座等方式,组织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方面知识。

五十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除参加市委常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活动之外,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每次1天。市政府领导同志集中学习时,市政府副秘书长参加,根据需要可吸收市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五十六、市政府办公室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结合朝阳实际,年初排定全年学习计划,每次集中学习前,将本次学习安排印发给每个参加学习的人员。

五十七、学习日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推延,不得取消。


第十三 章附则

五十八、受上级工作部门和市政府双重领导的机构,比照市政府工作部门执行本规则。


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


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1991年12月20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1992年3月13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饮用水水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内城镇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区(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市、区(市)县计划、工业交通、农业、城市管理、城乡建设(公用)、规划、卫生、水利、林业、乡镇企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应做好本行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禁区(不含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分。
  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定明确的地理界线和设置标志。
  第五条 本市在柏条河、徐堰河、府河、沙河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青白江、岷江都江堰市段及其他河流、水库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由区(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及地方水质标准和本条例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跨本市行政区的,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报批。
  第六条 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的义务,有权对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因饮用水水源污染危害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第八条 对保护饮用水水源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

  第九条 柏条河、徐堰河、沙河、青白江、岷江都江堰市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下列四级划分:
  (一)自汲水点起算,上游1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50米的陆域为保护禁区。
  (二)自汲水点起算,上游5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1000米的范围中除去禁区范围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
  (三)自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1万米的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500米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
  (四)自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1.5万千米的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500米的陆域为准保护区。
  第十条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以设计的正常蓄水位为界并受纳地表径流、饮用水供水明渠的两侧各50米的陆域为保护区。
  第十一条 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下列规定:
  (一)禁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不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类标准。
  (二)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不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
  (三)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向水体倾倒工业废渣、废水、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二)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
  (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使用毒品、炸药捕杀鱼类。
  (四)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以及其他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之外,还应当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区
  (一)禁止建设有碍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建筑物。
  (二)禁止设置排污口向水体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限期拆除。
  (三)禁止在水域中放养禽畜、养殖、水上文娱体育活动、非环保性水上作业。
  二、一级保护区
  (一)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禁止设置排污口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应限期拆除或改道排放。
  (三)不准从事对饮用水有污染的放养畜禽、养殖活动。
  (四)不准进行有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三、二级保护区
  (一)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二)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
  四、准保护区
  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的污水,不得超过国家、地方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能保证本保护区规定的水质标准时,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四条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按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

  第十五条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按下列三级划分。
  (一)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300米范围为一级保护区。
  (二)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300米至600米范围为二级保护区。
  (三)以取水井群或单井为中心,沿其地下水的流向,上游3000米至下游1000米为界,两侧各2000米的范围中除去一级、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准保护区。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三)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地下水源。
  (四)禁止设置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之外,还应当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
  (一)禁止建设有碍取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建筑物;
  (二)禁止从事对地下水源有害的农牧业活动;
  (三)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保护区;
  (四)禁止建立墓地。
  二、二级保护区
  (一)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他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按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限期治理或转产、搬迁;
  (二)不得使用不符合《GB5084-8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
  (三)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
  三、准保护区
  (一)要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和破坏植被;
  (二)补给水源为地表水时,其地表水的水质应不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地表水源的河流、水库以及供水渠道,实行流域管理,防止上游对下游饮用水水源的污染。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或工业区的建设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或氧化沟、氧化塘等综合处理设施。
  第二十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一条 对饮用水地表水源禁区、一级保护区内原有污染饮用水水源的单位,应按规定予以限期治理,或转产、搬迁。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需要,对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标准控制,具体管理办法按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对原有污水排入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的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污染物排放申请,经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规定的,发给《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应按核准的排放量排放污染物,并按国家和地方的规定交纳排污费。
  第二十四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污水处理设施应保持正常运行,并做好原始记录,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二)污水产生量不得超过设施的处理能力;
  (三)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水处理设施,确需拆除或闲置的,必须征得市或所在区(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 因突发性事故对饮用水水源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责任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持市人民政府制发的《环境监察证》等有关证件、佩带标志,有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现场进行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或妨碍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分别进行处罚。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逾期未治理、转产、搬迁的,或者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逾期未申报登记并领取《排污许可证》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擅自拆除或闲置污水处理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3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造成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直接责任者消除或减轻危害和赔偿损失,并处以5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
  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经济损失的30%计算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如实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第(三)项进行处罚;拒绝、阻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的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扰乱公共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区(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可处1万元以下(含1万元)罚款;超过1万元的罚款,由区(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超过5万元的罚款,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罚款按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的隶属关系一律交同级财政。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可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成都市自来水一、二、五、六厂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实施方案,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经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卫生、水利、规划等有关部门商定后,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